嘌呤在体内代谢成尿酸,尿酸与其他离子结合形成尿酸盐。正常情况下,这些尿酸盐可以全部溶解在血液里,但是如果嘌呤摄入过多或肾脏排泄功能不足,就会导致尿酸盐产量大增,超过血液的最大溶解度。过多的尿酸盐会被迫通过析出结晶的形式,沉积在体温相对较低的关节腔、耳朵、四肢等部位。尿酸的持续升高,肾脏排泄远远跟不上,那么在各部位的沉积就越来越多,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痛风石。
目前市面上针对痛风的药物主要可分为四大类:
•第一类:以非布司他为代表的,减少尿酸生成,扼制痛风源头的药物;
•第二类:以苯溴马隆为代表的,增加肾脏对尿酸的排泄的药物;
•第三类:以小苏打为代表的,碱化尿液、帮助尿酸排泄的药物;
•第四类:以秋水仙碱为代表的,缓解痛风急性发作时疼痛的药物。
前2类药物可有效降低血尿酸盐浓度,能起到溶解痛风石的作用。第3类药物是辅助用药,它能让同样多的尿液里携带更多的尿酸盐排出体外。以防过多的尿酸盐堆积在肾脏中,变成结石,导致痛风肾的形成。
西部痛风风湿医院专家表示,一般来说,痛风石越小、溶解的速度和清除程度就越高。像首次发现的比较小的痛风石,通过低嘌呤饮食、积极吃药,把血尿酸控制在300umol/l以下,一般经过20~30天,有些痛风石是可以溶解消退的。但是,如果痛风石已经存在3个月以上、甚至影响关节功能的,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,此时,可以通过手术将痛风石取出。痛风结节的出现表示疾病已经越发严重了,如果再继续放任痛风发展,痛风不仅损伤人的关节,就要开始“攻占”人体的内脏器官了。